敦煌为什么植物无法生长(敦煌壁画中出现的植物)
众所周知,森林植被的生长的繁茂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森立植被长的好,在白天的时候植被会通过吸收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光进行作用,产生人体所需要的氧气,供应人体生存的重要物质;但是在全世界来说,不会死每一个地方的森林植被都会长的很好,有的地方因为土壤、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会造成植被的生长十分贫瘠,出现荒漠化甚至是会变成沙漠,而当下的全球的森林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对于沙漠治理的决策是很有意义的,中国也在积极开展关于沙漠的治理中来,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那么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遭剃光头式砍伐,在敦煌种树有多难?敦煌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森林植被覆盖率比较低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被人为的砍伐森林,在西北地区由于位于内陆地区,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缺乏水源,同时敦煌地区的土壤是砂壤类,植被想要在这里生长和存活的话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此在敦煌种树的话,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
在敦煌地区因为是位于中国的甘肃省,位于西北地区,年降水量比较少,大致在400—800mm左右,在敦煌地区不要说是去种树需要大量的水源,人们的生活用水都是比较节约的,而且种树的水源是很难被满足的;同时西北地区由于处在中国大陆的内陆地区,海洋上的水汽因为受到山脉和距离的因素,很难到达该地区,种树的水源就会减少;敦煌的土质是比较贫瘠的,不是很适合种植树木,而且敦煌原有的自然条件就比较恶劣,所以在敦煌种树的自然环境比较困难克服。
二、人为因素
敦煌面临着大量的防沙植被被人们给砍伐,因为人们的大量的砍伐树木,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经历时间的演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遏制力荒漠化就会是土地变成沙漠,在土质变为砂质土壤之后,是不适合森林植被的生长,大量的有机物质流失,导致种树的困难程度增加,人类的过度砍伐对于后期人们种植树木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原本就很贫瘠的西北地区的敦煌。
因此,在敦煌种植树木是比较困难的,他本身所拥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影响种树的成活率,同时在敦煌的植被的生长周期原本就会很长,所以对于敦煌种树是比较困难的,而且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敦煌2万亩防沙林被毁,三代心血覆灭,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这里无法指出是某一个人,这些罪魁祸首的人的代称为滥砍滥伐者,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导致防沙林被毁,也正是以为这些人,让几代人的心血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
一、乱砍滥伐的人很多,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环境。
在我的印象中我国的土地沙化的事儿应该早就得到了解决,毕竟这蚂蚁种树每天都在收集能量,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力所能及在出一份力,但没想到,居然有人将沙漠边缘的树给砍了,而砍伐这些树木的理由竟然是为了种植人类吃的葡萄,或者说是为了将葡萄的效益提高。
一开始这些人是以把那些不好的树砍了种植葡萄的作为借口,当开始种上了葡萄后就趁着管理者不注意将那些好的树木砍伐,有的直接蜕皮火烧目的就是为了给葡萄藤腾出来地方,当得手了一次两次后这帮人就开始猖狂起来了,认为没人管可以随意的砍伐,有的人甚至将种植葡萄当成了自己的主要经济来源,活生生的把好几代人的心血都糟蹋了。
二、同样是植物为啥种树可以防沙,种葡萄树就不行呢?
葡萄藤是必须依附藤架才能够正常生长的植物,一般情况下葡萄藤下方都是镂空的状态,当风沙来的时候葡萄藤根本就保护不了土地,但是树木就不同了,以胡杨树为例,胡杨比较耐寒而且据数据统计,只要是种植了胡杨树,那么风速就能够削弱至少20%,有效的遏制住了沙漠的蔓延。
而且胡杨树比较耐寒等到根系开始生长后还可以蓄水,就算一段时间内不下雨也不会因为缺水而干死,但葡萄藤就不一样了,它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当周围土壤的水分不足以支撑葡萄藤的生长时,农户就必须将周围的植物全都砍伐保证葡萄藤的生长,这样一来风沙自然也就挡不住了。
最后:
这些人纯属是脑残,但人都吃不上饭的时候,就算葡萄种的再好又有啥用?难不成人还能就靠着这些葡萄活着了?
敦煌阳关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林地减少对环境有何影响?会造成土壤流失,物种灭绝,涵水能力下降。
一颗颗在风餐雨露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用自己的躯体为它们敬畏的大山披上了厚厚的生态外衣,抬头望去连带着山顶点缀下来的蓝天白云宛如一副画工精湛的名家画作,黎明破晓时分的烟雾缭绕更是为山间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由嫩绿到油绿到金黄到枯黄的叶子也用自己的语言传递了四季的变化。搭建房屋,打造家具,纸业生产样样离不开对树木的利用,井然有序的砍伐虽不能完全满足过剩的生产生活需要,但至少不会压垮大自然的肩膀,对环境也会显得很友好,然而内心充满贪婪和侥幸的人们总是在自然发怒的边缘不断试探,直到深受其害才会幡然醒悟。
一、土壤流失
如果说林间的风是自由的,清甜的,日日与鸟儿嬉戏为伴的,那么沙漠中的风就是孤独的,沉重的,轻轻一刮就要带起无数沙尘,不仅迷了路人的眼,就连当地人都要关好门窗,由此可见树根的意义并非单单输送养料这种简单之举,强大的抓地能力更是能够将松散的土壤聚集,防止它们漂泊无依。被砍伐后的树干再也不需要树根扎向深处去寻找水分和养料,失去生命的它也会走向枯萎在地底变成肥料滋养伙伴,当暴雨来临时这些失去依靠的土壤也会被带向别处。
二、物种灭绝
王者的怒吼声,猎物的求救声,清晨间的鸟叫声,微弱的虫鸣声,一片片看似宁静的山地每天都在上演着好莱坞般你争我夺的生死精彩大戏,可即便如此谁都不愿离开,因为每个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的物种为了适应环境都做出了不小的牺牲,然而随着树林被毁和对新家的不适应很多物种都要面临团灭的风险,再次见到它们只可能在童话书中或者博物馆的标本里。
三、涵水能力下降
山洪,滑坡这种伤害性极大并且不可抵御的灾害一般都发生在穷的连根草都不长的秃山上,松动的土壤和被开采的七零八落的石块遇到肆无忌惮奔流的洪水时根本就没有任何招架之力,只能被一起带到山下冲向农田,如果有大片的树林在山坡处守卫的话会减低大半的冲击力,优秀的涵水能力也会减少流下去的水量,将伤害降到最低。
林场员工称敦煌树被砍头系清枯枝,沙漠植树的困难你了解吗?选苗,水源,栽种后的管理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连绵耸入云宵以蓝天白云为点缀的高山,风过弯腰甘愿用祖祖辈辈的牺牲养育一方沃土的草原,良好的生态代表着物种的繁衍有据可依,未来的前景有丰厚的家底可供利用,然而厚此薄彼的老天和触碰底线后的自然反噬让乱风迷人眼的沙漠变成了最让人担忧和惆怅的地方。恢复绿洲是民众心之所望,然而奇迹并非靠着意志和脱离实际的决心就能造就的,解决选苗,缺水,栽种后的管理这些经过多年试探都不能彻底根除的拦路虎才能顺利到达生态的彼岸。
一、选苗
善于利用矫健的树干凹出各种蜿蜒造型的胡杨不仅仪态优美,可观赏可药用,头顶上茂密的树冠可遮阳,密实粗壮的树干就连肆虐的风沙都害怕,最难得的是卯足了劲伸展的根茎可以无限向外延申,享受惯了自由的沙土就算拼了老命都无法逃脱它的如来神掌。用强悍的事实来证明纤细的身材也能爆发强大生命力的沙柳只要扎下根就能在沙碱地中释放无限活力,然而水土不服并非人类惯有的生理不适,植物同样会有,更何况是在喝口水都费劲的大荒漠中,因此结合地域土壤特性,选取到能够接受忍饥挨饿苦生活的树苗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不仅前期物质投入打水漂,烈日烤热风吹下的辛苦也都白费了。
二、水源
倘若水源随处可见沙漠将会变成被绿洲覆盖的人间天堂,取水困难不仅拖累了栽种时的进程,扎根初期缺少滋润也会让本来就不适应的树苗们丢掉生命,好在直连水库,随用随出可控制的“种树水枪”已经驾临荒漠,不仅提高了人工效率,还能够帮助小苗们安稳度过适应期。
三、管理
虽然为数不多的作为沙漠天选的绿植适应力和生命力超出预期指数,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它们也有较弱的一面,耗尽一生只为吃的素食主义者害虫是幼苗初期和成长期最为强劲的天敌,细心不够疏于发现,它们的小伙伴就会犹如洪水般成群发展,之后就会以洪荒之势蚕食整片新林。荒漠角斗士山羊的啃食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遇到干旱嫩草不生的时候它们能够敏锐地找到草根的藏身之地,直接毁掉了草原生命的后续生命力,因此管理也不能落后。
敦煌莫高窟受沙尘暴影响临时关闭,当地影响严重是因为植物被破坏的原因吗?我觉得是的,而且当地植被本来就是非常稀少的,前几年还经受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森林面积严重减少,防风防沙的能力也大大下降。当然,植被减少只是占比较大的一种原因,因为当地的水土条件以及气候温度都影响着森林树木的成果问题。
当地的环境条件为何会如此恶劣呢?
我想答案是非常明确的。长期以来,敦煌莫高窟附近的地表条件就比较差,而且土壤条件也是受损严重的。再加上在上个世纪的乱砍乱伐,当地生态的恢复力也大大降低,导致水土条件急剧下降,再有甚者,由于土壤条件的恶化以及缺乏水流的灌溉,即使种植树苗,存活率也是非常低的,而且也缺少农户的照顾与培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当地的环境条件也慢慢变得恶劣起来。
植被被破坏还带来哪些影响呢?
其实植被背破坏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多的,而且负面影响也非常恶劣,严重损害当地的生态稳定,同时由于缺少基本的防风固沙能力,当地也经常出现一些极为恶劣的天气状况。比如沙尘暴给广大民众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也严重损害当地居民的健康安全权益。再者,生态问题牵扯出了很多问题,当地的生态条件一再恶化,导致很多动物濒临灭绝,被迫迁徙,从而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决这种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呢?
在我看来,国家的统筹部署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当地的资金投入以及生态方面的人才投入,通过人才的带动作用,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再者,我觉得当地的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管理,多与一些投资商沟通,同时呼吁广大居民爱护生态环境,也应该加强对幼小树苗的爱护力度。
敦煌所在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试从自然角度阐述其成因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 ,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独特。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湿地退化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持续扩展。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 ,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恶化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 ,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外在原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可以归结为“五滥” -----滥垦 (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土地 )、滥牧 (超载过牧 )、滥伐 (林木 )、滥采 (中草药、草皮等 )、滥用水资源 (超采地下水等 )。
1 敦煌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1 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敦煌市总面积3.12万km2,其中绿洲面积1400 km2,仅占总面积的4.48%。全市辖6镇3乡,总人口18.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0人。地处大漠腹地,年平均气温9.30 ℃,年平均降水量39.90mm,蒸发量 2 486mm,属典型的干旱性气候。因气候干燥、极度风蚀,山地岩石及山麓砾石裸露,荒漠连片,形成典型的戈壁荒漠景观。
1.2 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敦煌区域内地表水主要有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党河、发源于祁连山西段托来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河。由于党河上游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实施“引党济红”工程分水500万m3、月牙泉治理回灌年用水600万m3,加之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增加 ,造成党河断流。瓜州县双塔水库、玉门市昌马水库的建成使用 ,拦截了河水,又造成疏勒河断流。于是,敦煌市只得每年开采地下水4100万m3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造成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43m。著名旅游景点月牙泉水域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13000多平方米锐减到现在的5 300多平方米,水深由过去的10多米下降到现在的平均水深仅1.10m。持续的水位下降使敦煌境内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1.2.1 湿地萎缩
湿地以每年0.13万hm2的速度递减到2005年,境内湿地面积减少了近1/3,仅存18万hm2。绿洲区内的0.07万余公顷咸水湖和66.67余公顷淡水湖中,80%已消失。
1.2.2 植被锐减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敦煌东、西、北湖及南山一带有天然林14.60万 hm2,其中胡杨林2.93万hm2,是敦煌绿洲的“绿色屏障”。2005年,敦煌境内的天然林消失了近1/2,仅存 8.67万hm2;据甘肃省草原队调查,1965年时敦煌有38.4万hm2草场,总载畜量12万羊单位,现在只有 9万 hm2,减少了77%,载畜量 5万羊单位,减少了 57%。
1.2.3 沙进人退
全市有3.33万hm2土地沙化,自1994年以来,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1.33万hm2,平均每年增加 0.13万hm2。而现在沙尘暴以及浮尘天气也在增加。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以前主要集中在 3~5月份,现在几乎每月都会出现。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也受到了风沙的侵蚀以及粉尘的危害。来自鸣沙山方向的风沙对崖面露天壁画的撞击、磨蚀,已经导致了壁画褪色、变色,还使不少窟区、窟顶遗址残败不堪,相当数量的窟顶被剥蚀 ,甚至会引起崖体的坍塌。浮尘天气的增多对莫高窟的威胁也在加剧。观测表明 ,莫高窟窟区年降尘量已65.4t·km2,且 83%以上为棱角状、次棱角状高硬度的颗粒,它们既能随湍急的气流运动对壁画、塑像进行磨蚀,又能侵入壁画和塑像颜料的空隙间,携带的细菌和化学物质还会对壁画的颜料产生多种生物和化学作用。它们还不断地在壁画开裂处乘虚而入,使其龟裂。而粉尘沉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一种向外挤压的力,导致壁画颜料层、白粉层脱落 ,严重时可使整个壁画大面积脱落。同时,大量粉尘沉降在壁画表面,不仅严重影响了艺术效果,而且很难在不损坏壁画的前提下将其清除 ,给壁画修复除尘带来许多困难。
2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与趋势
2.1 自然因素
敦煌地处内陆腹地,降水量稀少,据气象部门资料显示,敦煌年降水量为39.90mm,蒸发量为2486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2倍;
2.2 人为因素
2.2.1 双塔水库和昌马水库的修建
1970年,双塔水库和昌马水库的修建,导致以下400km的河段 (其中 300km河段在敦煌 )断流 ;几乎同时,疏勒河的支流党河,也在上游被阿克塞县截留500万m3水。在敦煌境内 ,水利部门也筑起了大坝。党河断流,疏勒河断流 ,造成流向敦煌的地下水量减少,外围的湿地萎缩、植被退化、动植物种群消失。
2.2.2 敦煌库区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
敦煌库区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 ,实施的渠灌防渗,大大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加之敦煌人口由解放初的不到4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8.80万人,灌溉面积由0.89万hm2增加到2.53万hm2,每年旅游的人数超过百万人次,据统计,敦煌全市各类用水年需3.62亿m3,党河实际来水量为2.60亿立方米(还要除去阿克塞分流的500万m3水),大大超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2.3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造成植被退化,沙化加剧。
2.2.4 过量开采地下水
1976~1986年,新开掘的机井数量为1800余眼,相当于敦煌绿洲每平方千米至少有一眼机井。敦煌市目前年采地下水6000万m(3允许开采的地下水量为 5500万 m2),其中2/3用于灌溉。只有消耗而没有补充,敦煌的地下水位以平均每年 0.20m的速度下降,到2001年,地下水位累计下降了近11m。这种严重的“收支不平衡”,直接导致了月牙泉水位的下降—1986年时,月牙泉水位不足2m,到2005年只剩下0.90m。
2.2.5 农业的大水漫灌增加了用水量
据敦煌市水务局统计,敦煌目前每年缺水将近8000万m3,其中农业缺口为3000万m3,生态用水缺口5000万m3。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浪费严重 ,用水效率不高,农业灌溉方式粗放 ,多为大水串灌、漫灌和深浇满灌。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又十分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水资源价格偏低,水价机制不合理,水价构成中没有考虑社会成本、生态成本和未来成本等费用。
敦煌市委、市政府已经制定实施各项政策措施,通过落实“节水、引水、放水、渗水、养水”措施,健全全民参与、协调配合、依法治理、责任考核4项机制,努力解决生态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在开源节流、建设节水型社会方面取得了实效。但由于现有体制限制,解决敦煌生态问题还存在许多障碍:一是由于现行的条块分割体制,不能统筹兼顾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统筹兼顾生产、生态和生活用水,不能统筹流域上、中、下游。二是当地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各自为制,缺乏协调制约机制,资源性开发造成生态系统功能性退化。三是当地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耗水农业比重过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加剧水生态恶化。
3 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意义
严重的土地沙化、湿地萎缩及植被锐减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威胁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剧增和严重超载,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极度消耗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极大压力。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超负荷的人口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的压力,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甚至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敦煌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大战略意义。风沙肆虐、土地沙化、水资源匮乏,敦煌绿洲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如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和改善将来甚至会危及到河西走廊,甚至整个西北地区。
4 敦煌生态环境建设要从其根本入手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也针对敦煌生态持续恶化问题派专人考察、调研,调研显示,敦煌生态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建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通过跨流域、跨区域大范围统筹规划,切实保护敦煌脆弱的自然生态。
首先,要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变“工程水利”为“生态水利”,通过科学调控,让党河、疏勒河结束断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转变节水观念和方式,同时加大地下水补给;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种植结构,推广花卉、葡萄等节水高效作物的种植比例。
其次,要积极借鉴黄河、黑河断流治理经验,建立疏勒河、党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环保部门要充分利用环评制度,加大规划环评力度,严格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管理,以水供给量定发展规模,慎重移民,对流域资源的无序利用形成制约,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尽快对疏勒河、党河水生态进行全面评估,总结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教训 ,运用综合生态管理理念,打破流域性行政管理界限,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用水,建立敦煌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以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跨流域、跨区域大范围的生态保护,变农、林、水、土、草等要素管理为综合管理,维护脆弱的自然生态。
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着敦煌的生死存亡,关系着莫高窟、月牙泉等人文自然景观的存续,更关系着敦煌及其周边县市、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敦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敦煌的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